魯網6月18日訊在泰安市中醫醫院仁和樓21樓的治未病科,熹微的晨光,如流淌的金箔,悄然斜鋪進五個相連的治療室。診療床、艾灸架、泛著冷光的銀針盒整齊排列,這里是劉永耕耘了十余年的“戰場”,也是無數患者重拾健康的起點。


十年如一日的臨床實踐,讓他將針灸推拿練成了一門“活學問”。面對頸肩腰腿疼痛的患者,他指尖輕觸,便能如精準的羅盤般鎖定病灶;運用董氏奇穴時,銀針在他手中仿若被賦予靈性,穩、準、輕、巧地刺入穴位。常有患者感慨:“劉大夫的針一扎進去,酸脹感來得恰到好處,緊繃的肌肉立馬就松快了。”曾有位因網球肘反復疼痛數月的患者,輾轉多家醫院未見好轉,經他一次針灸配合觸發點推拿后,手臂活動的受限竟明顯改善,“就像蒙了層霧的窗戶突然被擦亮,渾身都通透了。”


這份“一針見效”的底氣,源于千萬次的實踐積累。日均接待三十多位患者,在五個治療室間穿梭上萬步,他的白大褂口袋里總揣著個小本子,密密麻麻記錄著每位患者的體質特征與治療反應。遇到復雜病例,他會反復翻閱古籍、比對臨床數據,將傳統技法與現代醫學理念融會貫通,逐漸形成“經絡評估 體質調理 動態施護”的獨特診療模式。
在他看來,“治未病”不僅是中醫的核心理念,更是醫者的責任。面對亞健康人群,他總耐心科普:“就像房子要定期檢修,身體也得時常保養。”工作之余,他堅持錄制養生視頻、開展健康講座,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解穴位保健知識。許多老患者都記得,無論多忙,他施針時的呼吸始終沉穩,推拿時的力道總能精準拿捏,“跟著劉大夫調理,不僅病痛減輕了,連生活習慣都變健康了。”

暮色降臨,21樓的燈光依舊亮著。劉永擦拭著用得發亮的銀針,十年光陰在指尖流轉,沉淀成患者口中的“妙手”,化作病歷本上密密麻麻的康復記錄。這份在銀針與手掌間打磨出的匠心,早已超越了簡單的醫術,成為守護健康最堅實的力量。(通訊員 伍達)
責任編輯:單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