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一酒店小熊貓叫早服務引發爭議。有家長曬出孩子在酒店床上與小熊貓親密互動合影的照片,并配文“小熊貓叫早”。不少網友提醒該行為的危險性,指出小熊貓咬合力極強,與兒童親密接觸或存在安全隱患。此前,有人曾在南通一野生動物園酒店內被小熊貓咬傷。(6月20日 《南國今報》)
當兩歲的小熊貓踩著晨光爬上3000元一晚的酒店客房床鋪,這場精心設計的“野性浪漫”體驗,終究以安全隱患為由被緊急叫停。重慶樂和樂都兩江假日酒店的“小熊貓叫早”服務從爆紅到退場,不僅撕開了高端酒店創新服務的安全缺口,更敲響了旅游行業野蠻生長的警鐘。
被包裝的危險,噱頭背后的安全黑洞。在“與國寶同眠”“萌獸叫早” 等營銷話術的包裝下,酒店將小熊貓這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推向游客枕邊,卻選擇性忽視了野生動物的天性。資深動物專家指出,小熊貓雖外表憨態可掬,但其咬合力足以造成嚴重傷害,即便完成疫苗接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傳播風險也無法徹底消除。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類服務刻意模糊了保護動物與商業表演的界限——當野生動物淪為酒店吸引流量的“活體道具”,安全防線便在利益驅動下悄然崩塌。
行業亂象,創新外衣下的監管盲區。涉事酒店持有野生動物繁育許可,卻不代表具備開展動物互動服務的資質。這種監管漏洞折射出行業的普遍困境:在文旅融合的熱潮中,部分商家為追求差異化競爭,盲目開發高風險體驗項目,而相關部門尚未建立完善的新業態準入標準。從酒店擅自擴大許可范圍,到林業局緊急叫停后的追責調查,暴露的不僅是個體違規,更是整個行業在創新與規范間失衡的生存現狀。
公眾需要反思,體驗經濟的邊界在哪?面對服務叫停,輿論場出現兩極聲音:支持者強調“安全無小事”,惋惜者呼吁 “規范后重啟”。這一爭議本質上是體驗經濟時代的價值博弈——當消費者愿意為新奇體驗支付高價,商家是否有權突破安全底線?酒店行業必須清醒認識到,特色服務的創新絕不能以犧牲游客安全和動物福利為代價。真正的高端體驗,應建立在科學管理、專業保障與人文關懷的基礎之上。
從網紅服務到緊急叫停,這場鬧劇給所有從業者上了生動一課:在旅游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與其用危險的“野性浪漫” 博眼球,不如將心思放在提升服務質量與安全保障上。相關部門更需加快完善野生動物商業利用的監管細則,為創新劃定紅線。唯有如此,才能讓旅游行業的特色服務真正成為值得信賴的品質體驗,而非暗藏危機的 “定時炸彈”。(王恩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