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頭一回遇到這么大的水,幾分鐘時間都到家門口了,以前從沒有過!而且一個星期不到的時間經歷兩次。”回憶起前不久的驚心動魄,榕江縣城場壩街居民陳女士的聲音里仍帶著一絲顫抖。

居民在清理破敗的街道。吳運鎮攝

居民在清理銀飾。吳運鎮攝
她腳下的這片土地——榕江縣城最古老的街區場壩街,曾因“村超”爆火而游人如織,成為展示當地風情的熱門打卡地。然而,正是這條緊鄰都柳江、承載著歷史與煙火氣的老街,也因地處縣城最低洼處,成為了此輪榕江特大洪災中受災最嚴重的區域。
“洪水來得太快、太猛了。”陳女士指著自家一片狼藉的店面說,“最深的地方達到6米,二樓窗戶以下全泡在水里。一樓的貨架、冰柜、桌椅,全被沖得七零八落,像被巨手揉搓過一樣。”曾經熙熙攘攘、充滿“村超”周邊商品和特色小吃的店鋪,如今只剩下厚厚的淤泥、破損的貨品和刺鼻的水腥味。

救援隊在清理老街街道。吳運鎮攝

救援隊在清理老街街道。吳運鎮攝
7月2日,當記者再次踏入場壩街,刺眼的陽光照射下,與洪水的肆虐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另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洪水雖已退去數日,但留下的“傷痕”觸目驚心。街道上,厚厚的、板結的淤泥覆蓋了原本的石板路,幾乎沒過腳踝,空氣中彌漫著潮濕與消毒水混合的氣息。然而,這片泥濘之地,已然成為重建家園的“戰場”。
抗洪前線,“迷彩綠”與“火焰藍”沖鋒在前。來自武警貴州總隊的官兵們,身著沾滿泥漿的迷彩服,正分組協作。有的揮舞鐵鍬奮力鏟除頑固的淤泥,有的幾人一組合力推走沉重的被洪水沖來的雜物——斷裂的房梁、扭曲的金屬架、裹滿泥漿的家具。汗珠順著他們的臉頰滾落,在泥漿中砸出一個個小坑。不遠處,貴州省消防救援總隊的隊員們則操作著大型“龍吸水”排澇車,轟鳴聲中,低洼處殘留的積水被強力抽走。在狹窄的巷弄里,消防員們甚至直接徒手清理堵塞下水道口的雜物,確保排澇順暢。他們臂章上的“火焰藍”,在灰暗的廢墟背景中格外醒目。

武警在清理老街。吳運鎮攝

志愿者在修繕自來水。吳運鎮攝
“志愿紅”與鄰里情共筑防線。在官兵和消防員身邊,活躍著眾多志愿者和本地居民的身影,佩戴紅袖章的社區黨員干部,聲音沙啞地指揮調度,帶頭清理;街坊鄰居自發組成互助小組——年輕力壯的搬運大件垃圾,老人細心清理角落的碎屑,孩童也力所能及地傳遞工具、遞送瓶裝水。網格員徐海元已經連續奮戰多日,臉上寫滿疲憊卻目光堅定:“只要人在,家就在!我們快一分清理干凈,生活就能早一分恢復。”這份守望相助的鄰里情,是場壩街最堅韌的底色。
現場還有電力搶修車在街邊轟鳴,南方電網的工人們爭分奪秒修復被洪水破壞的線路;環衛部門的灑水車來回沖洗著剛清理出的路面,試圖洗去洪災的印記。

志愿者及居民在清理老街。吳運鎮攝

凝望。吳運鎮攝
場壩街的遭遇令人揪心。它曾是“村超”流量帶來的直接受益者,無數游客在此流連,感受榕江的熱情與質樸。如今,洪水無情地沖刷了這份繁華。然而,正是在這片重創之地,一種更強大的力量正在凝聚。
盡管滿目瘡痍,記者在現場捕捉到了一些微小卻動人的信號:有商戶在自家被洪水沖空的店門前,仔細擦拭著那塊幸運未被沖走的招牌;幾位老居民在清淤間隙,用掃帚一遍遍清掃著門前剛露出的石板路,仿佛在進行一場鄭重的儀式;社區臨時安置點里,飄來陣陣飯菜香,那是忠誠鎮村民堅持送來的熱乎盒飯,溫暖著救援人員和受災群眾的胃與心。

老街一隅。楊曉波攝

榕江老城區。楊曉波攝
“場壩街是我們的根,是榕江的魂。”一位正在清理店鋪的老店主抹了把汗,語氣堅定,“‘村超’能火,靠的是大家的拼勁和熱情。現在遭了災,這股勁頭更不能丟!清干凈了,我們還要開門迎客,讓老街比以前更熱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楊曉波 戴正國 潘曉飛
編輯 夏華
二審 余光燕
三審 安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