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阿鳳
7月3日,省政府新聞辦“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省”系列記者見面會第三場舉行,以“厚植創新沃土,勇攀科技高峰”為主題,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史宏達作為2024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獲得者代表,分享了其團隊在海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研究成果。

史宏達自2008年起帶領團隊投身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研究,十余年來親歷我國海洋能技術從實驗室研究邁向工程應用的跨越式發展。團隊聚焦波浪能高效捕獲與穩定轉換等國際前沿,突破“寬譜俘能、高效轉換、穩定供電”等關鍵技術瓶頸,研制出適應我國海況的系列化波浪能原型裝置,為遼闊海域就地取能開辟了自主創新路徑。
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團隊在海島漁村、科研平臺等建立多樣化應用場景,已有數十家企業和科研院所應用其成果,加速了波浪能商業化進程。相關技術服務于海上通信、海島民生等領域,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4億元,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史宏達本人領銜獲得“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團隊3人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
談及關鍵突破,史宏達重點介紹了為偏遠海島供電的技術成果。針對遠離大陸海島供電難題,團隊提出“海能海用、就地取能、多能互補、獨立供電”理念,2012年在青島齋堂島啟動北方首個海洋能示范基地建設。2014年1月15日,團隊在惡劣海況下成功投放自主研發的“10kW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解決了傳統設備“小浪不發電、大浪易損壞”的瓶頸。
以此為基礎,團隊建成我國首座600kW海洋能多能互補獨立電站,滿足齋堂島300多戶居民部分生活用電及海水養殖能源需求。目前,史宏達正帶領團隊在該海域建設“海洋能海上綜合測試場”,打造國家級實海況測試平臺。他坦言,在“無人區”拓荒,既需顛覆性創新勇氣,更要有成果轉化的韌勁。
史宏達表示,未來波浪能技術將向大型規模化與小型專精化發展,支撐遠海島礁供電、深海養殖等場景,保障海洋浮標等設備供電,還可與風能、太陽能耦合提升能效。“看到技術轉化為照亮海島的燈光、守護海疆的能源,就是團隊堅守的最大動力。”他說,團隊將繼續深耕,為國家能源事業和山東科技強省建設貢獻力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