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工智能引領的科研范式變革將如何影響生命科學研究?
在8日舉行的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圓桌對話環節談到AI的運用時說,只要人類還在發展,打好基本功肯定可以更好地用AI。
他說,如今AI確實發展特別快,不僅深入到課堂,也深入到研究一線。“我現在也是天天用,小的方面先用豆包、DeepSeek,大的方面用AI去選擇課題更好地做研究。”他叮囑在座的學生,不管AI也好還是其他領域有多大的進步,最終要有自己批判性的思維,有好的基礎研究的訓練,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白鳛橐粋€本科生、博士生還是要打好基礎,要學會最基本的科學邏輯批判性思維。”
談到AI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運用,施一公說,既然有AlphaFold,地球上所有可以編碼蛋白質的基因,都是可以被比較精準地預測的,這個時候大家能做什么呢?
“在座的每一個學生,不管你做什么博士課題,一定或多或少會和一個蛋白相連,你把這個蛋白的同源結構做一個預測,或者蛋白本身做一個結構預測,你會發現有幾萬個甚至幾十萬個同源結構。用同源結構預測出來以后,把它基因序列和蛋白序列相對最差的那些蛋白和基因拿過來做一個比較,你會腦洞大開?!笔┮还f。
他認為,AlphaFold蛋白結構預測的突破,使得研究人員可以把整個生物學的研究,從以往的遺傳學到細胞生物學到生物化學到生物的順序打亂,從生物物理出發倒推生物學功能,發現新的細胞生物學現象、新的疾病發生機理、新的遺傳學規律。“這在以前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因為AI的出現可以完全這樣做,這確實顛覆了以前從粗到細、從遠到近的研究方式,你可以從近輻射到遠方,看得非常遠,把人類的想象延展了幾個數量級”。
他還建議,科研人員要加強自下而上的合作。“如果我們的學生彼此之間多合作一下,PI、博士生導師之間多合作一下,跨學科多交流一下,打開思維,讓AI在這個過程中輔助我們一下。我們可以用AI走得更遠一點?!?/p>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