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消息,今年最強高溫正在持續影響我國,高溫炙烤下,不少網友認為氣溫遠不止38℃、39℃,因為在戶外感覺都快被“烤化了”。
不少網友問,天氣預報的氣溫是怎么測出來的?為什么會跟體感溫度差這么多?
專家指出,空氣溫度指氣象觀測站內百葉箱(通常離地面1.5米高,避免陽光直射)測量的靜止陰涼空氣的溫度,僅反映空氣的熱力學狀態,未考慮人體感知因素。
在氣象預報中,各地氣象臺會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站點來預報該地氣溫,以北京為例,通常以南郊觀象臺百葉箱的氣溫為預報基礎,即便是同一個城市,各個區域之間的溫度也不盡相同,海淀、朝陽、順義等不同區域在同一時間氣溫也有差別。
有些人覺得熱或者冷,這指的是個人的體感溫度,它是人體通過皮膚與外界熱交換后的綜合感受。
體感溫度通常會受到濕度、風速、太陽或地面輻射、個體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甚至個人情緒也會影響自己對氣溫的“判斷”。
比如高溫時濕度高(如桑拿天),汗液難蒸發,體感溫度高于實際溫度;濕度低,汗液快速蒸發,體感更涼爽。炎熱路面(如瀝青)反射熱輻射,加劇高溫;不同個體的代謝率(運動時產熱多少)、衣著(保暖或透氣性)、健康狀況(如貧血怕冷)等均會影響體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