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
第一臺電子顯微鏡
第一臺激光器
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的主持制作
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的主持制訂
中國工程院的建立
……
這些重大成就的背后
都離不開一個人的名字
王大珩
這位被譽為“新中國光學之父”的科學家
曾在長春這座城市
留下了輝煌的足跡
盡管先生早已離開我們
但是如今
行走在長春的街頭
你依然能夠看到
他曾踏下堅實腳步的街道
他曾通宵達旦工作的建筑
他曾傾注大量心血的校園
……
這些地點
不僅僅是地圖上的坐標
更承載著王大珩先生
為我們留下的那束光
給予我們以無窮的精神力量

王大珩 長春光機所供圖
坐標:天光路
新中國成立后
國內的光學事業
幾乎還是一片空白
1950年
從海外歸國的王大珩
與物理學家錢臨照提出建議:
“建立光學儀器廠、培養專門人才”
這一建議
受到當時的政務院(今國務院)
文化教育委員會高度重視
“中國科學院儀器館”
在王大珩的主持下
開始籌建

青年王大珩 資料圖片
“儀器館”被選在了
工業基礎較好的長春
帶著1400萬斤小米的建設經費
王大珩帶著28位科研人員
開始尋找合適的場地
在當時還很偏僻的城市北郊
一座大煙囪
引起了他的注意
據他回憶——
我看上鐵北
是因為我看到鐵北矗立著
一個完整的大煙囪
沒有煙囪
建不起熔煉玻璃的爐子
這個現成的煙囪
能為我們節省6萬塊錢呢!
一看到那個大煙囪我就樂了
我立刻指著那個大煙囪說
我就要那個大煙囪了
于是,鐵北天光路
那一大塊地方就歸了我們了


天光路的中國科學院儀器館 長春光機所供圖
這個大煙囪旁
是一大片空曠的場地
場地上到處都是炸彈坑、碎彈片
以及廢棄的坦克
王大珩領著他帶來的28個人
在這片千瘡百孔的土地上
一鍬一鍬、一鎬一鎬
開出了一片地方
圍繞這座大煙囪
一磚一瓦地砌起了
第一座玻璃熔制廠房
建起了第一個玻璃爐
1953年
我國第一爐光學玻璃
在長春天光路7號
這座煙囪下的儀器館誕生
為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
奠定了基礎

第一爐光學玻璃 資料圖片
1957年4月
儀器館更名為
“中國科學院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研究所”
簡稱“光機所”
一年之后
光機所為國家交出了最好的作業
成功研制8件先進光學精密儀器
統稱光學“八大件”
在“八大件”項目攻關期間
王大珩和光機所的科技人員
常常日夜工作十幾小時
實驗室燈火通明
被稱為“日不落實驗室”


“八大件”及其用途:
電子顯微鏡:用于觀察金屬結構、高分子結構和各種細菌。
高精度經緯儀:用于測量角度的精密測量儀器。
多倍投影儀:可將航攝底片進行投影,繪制地圖和等高線。
萬能工具顯微鏡:用于精密測量機械部件尺寸、輪廓、角度。
晶體譜儀:用來做中子衍射試驗和研究原子結構的儀器。
高溫金相顯微鏡:用于高溫下觀察金屬結構組織及拉伸變化。
光電測距儀:利用光速測定距離的大地測量儀器。
大型水晶攝譜儀:用于研究物質細微結構,用于冶金化工。
坐標:“西黃樓”
1959年
光機所從城市的北部
搬到了南湖之濱
在王大珩的帶領下
遷到新址的光機所
掀開了新一頁歷史篇章

20世紀90年代的“西黃樓”。這座建筑,曾是當時光機所的象征 資料圖片
1960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所
建議在國內自行研制
光學彈道測量系統
代號“150工程”
據回憶
在研究落實
研制原子彈、導彈的各項工作時
錢學森曾說過
原子彈、導彈中的光學設備
一定要讓長春光機所來做
為了集中力量攻克尖端
光機所與機械所兩所合并
成立“中國科學院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150工程”
是長春光機所成立以來
承擔的最為重大的科研項目
所要求的技術之復雜
工程設計量之大
研制周期之短
都超過了以往的科研項目
面對困難
王大珩堅持
“一竿子插到底”
意思是研究所不僅要負責
研究設計工作
還要承擔精密機械儀器的制造生產
讓科研與實際緊密結合
在科研攻關的關鍵時期
“西黃樓”的燈光
往往徹夜不滅

今日的“西黃樓”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王大珩主持研制成功了
多種大型光測設備
原子彈試驗、導彈發射
氫彈試驗、人造衛星上天
一系列國防科技突破背后
都有他和長春光機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坐標:“王大珩小樓”
燈火徹夜不滅的“西黃樓”
見證了王大珩和同事
在長春的奮斗
相隔不遠的一間小樓
則見證了王大珩和家人
在長春的生活

王大珩故居,被附近居民親切地叫做“王大珩小樓”
這里不僅是王大珩在長春的家
也是王大珩在光機所之外
另一個工作場所
王大珩的女兒王森回憶
他每日忙于工作
甚至很少和我們有時間交流
除了書房和休息的時候
他總是坐在那個大寫字臺旁
這是在這所房子里
他留給我的最深的回憶

王大珩先生60年代的全家福 長春光機所供圖
如今
故居內陳列了
王大珩先生生前的工作和生活用品
主要有各類書籍、手跡、科研儀器
以及他本人各個時期的
重要生活、工作場景的照片
不僅重現了王大珩先生在此工作生活的場景
同時也見證了一位戰略科學家
簡樸、勤勉、淡然的生活態度
嚴謹、創新、奉獻的科學精神

王大珩故居內部
坐標:長春理工大學
王大珩不僅為這座城市
帶來了“光機所”
還為這座城市
帶來了一所大學
為了推動中國的光學事業
能夠盡早追上先進國家的發展水平
王大珩高度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
1958年
為了培養光學專門人才
王大珩一手創建了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前身)

由王大珩題寫校名的長春理工大學 資料圖片
在建校初期
王大珩明確提出了
“突出特色”和“兩個三結合”
這一辦學思想
“突出特色”
即學校主抓光學特色專業
“兩個三結合”
指在校內形成
“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
在校外形成
“學校、研究所、工廠”相結合
王大珩堅持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讓長春理工大學的
“光學材料”“光學工藝”等專業
一直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長春理工大學的王大珩展覽館 資料圖片
今天的長春理工大學
設有專門的“王大珩展覽館”
在這里
通過一系列實物、書籍、照片、影像
參觀者能夠真切感受到王大珩先生
科學家的情懷
教育家的風采
坐標,還有很多、很多……
1983年
王大珩告別了他工作了30年的
長春光機所
調到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
離開長春后
王大珩院士依然時刻牽掛著
長春的老單位、老員工和學生們

1986年,在長春光機所專家公寓,王大珩院士指導博士生姜會林、趙文興的學位論文 資料圖片
而此時
他的目光
在光學領域之外
也投向整個中國科技的發展
1983年
美國總統里根發表了“星球大戰”演說
試圖通過建立全球戰略防御體系
作為一名有著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的
中國科學家
王大珩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緊迫感
1986年3月
他與陳芳允、王淦昌、楊嘉墀等學者
提交了一份建議
依照鄧小平的批示
這個建議經全面論證和多次修改
形成《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
這就是把中國
推到世界高科技競爭起跑線上的
“863計劃”

鄧小平在建議上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1992年4月
王大珩與張光斗、師昌緒、張維、侯祥麟、羅沛霖
聯合署名提出
《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
這份建議書
對于中國工程院的建立
具有歷史性的作用

1996年,“863計劃”四位倡議人在該計劃實施10周年會議上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家墀、陳芳允 資料圖片
2001年
在王大珩、師昌緒、顧誦芬等倡導下
我國大型運輸機
發展戰略咨詢課題組成立
國產“大飛機”的進程
邁出了重要一步
……

王大珩先生對發展“大飛機”的建議及報告
2011年7月21日
96歲的王大珩先生
在北京與世長辭
9天后
載著王大珩先生部分骨灰的列車
緩緩停靠在長春站
王大珩先生
回到了他起步的地方
這里有他親手創辦的光機研究所
有他親手創辦的理工大學
有他一手開創的
新中國光學事業
……
王大珩先生
所留給這座城市的“精神坐標”
還有很多、很多
“大珩樓”——
王大珩先生離開長春之后
他所締造的長春光機所
在2000年—2001年間
遷入長春經開區的“光電子產業園區”

今日的長春光機所 長春光機所供圖
如今
在這里誕生的一項項科研成果
助力著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神舟”升空
“嫦娥”落月
“天宮”筑夢
“天問”探火
這一系列成就背后
皆有長春光機所的貢獻
今天
在長春光機所的院內
“大珩樓”巍峨矗立
注視著自己的后輩們
不斷創造新的歷史

長春光機所“大珩樓” 長春光機所供圖
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
在長春的東南
“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
吸引著無數青少年探尋科學奧秘
而這座場館
正是由王大珩等4位院士
聯名致函時任國家有關領導
提議建立

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 資料圖片
作為全國唯一的
國家級光學專業科技館
2017年2月至今
該館已對外開放8年
服務觀眾人數超過240萬人次
為我省乃至全國的光學愛好者
呈現了一個既有深度又富廣度的
光學世界
更在許許多多的青少年心中
埋下了好奇、求知的種子
王大珩紀念園——
在風光秀麗的長春凈月潭森林公園內
還坐落著一座
“王大珩紀念園”
高3.6米的王大珩先生銅像
屹立于紀念園當中
銅像背靠先生當年開辟的
長春光機所遙感站
俯瞰整個凈月潭湖面

王大珩紀念園中的雕像 資料圖片
每年
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
在這里獻上花束
向先生的銅像鞠躬致敬
……
沿著長春的街路
處處都能看到
王大珩先生曾在這片土地上
留下的那束光
這束光
從幾十年前城市的北郊升騰而起
飛躍高大的煙囪及新筑的廠房
落在南湖之濱精巧別致的“西黃樓”
落在湖畔小樓窗前攤開的書卷
落在理工大學窗明幾凈的教室
又向四面八方飛去
灑向更加廣闊的領域
照亮這片土地的未來

參考資料: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所志(1952-2002)》
馬曉麗 《王大珩傳》
胡曉箐,董佩茹 《追光》
陳星旦 《王大珩年譜文集》等
作者:郭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