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移動機器人廠商極智嘉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當日收盤17.7港元/股,漲5.36%。這是機器人公司港股上市的最新一例。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年內還有12家機器人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機器人領域掀起了港股上市潮。
上市潮背后,有港交所特專科技上市新規持續松綁的因素,云跡科技、仙工智能、斯坦德機器人、翼菲智能這4家企業都根據相關的18C章程上市規則遞交上市申請書。石頭科技、兆威機電、廣和通、埃斯頓4家企業則尋求“A H”上市。
不過,記者梳理發現,這些機器人企業還有不少陷于虧損,財務也面臨壓力。有機器人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這波上市潮形成的原因既包括一些企業面臨經營壓力、希望上市拓展融資渠道,同時,港股已有越疆機器人等范本可供參考,這也是尋求港股上市的驅動力。
機器人公司掀起港股上市潮
據記者梳理,包括年內遞交了上市申請的公司和已上市的極智嘉,這波港股上市潮中共有13家機器人公司。其中,有6家公司在今年6月遞交了上市申請。
按業務類型區分,則有4家面向工業場景的移動機器人,包括極智嘉、仙工智能、斯坦德機器人、凱樂士;工業機器人公司有埃斯頓、翼菲智能2家;面向家庭或商業場景的機器人公司有4家,包括服務機器人公司云跡科技、掃地機器人公司石頭科技、割草機廠商樂動機器人、具身家庭機器人廠商臥安機器人;零部件廠商有靈巧手廠商兆威機電、物聯網廠商廣和通2家;另有具身智能體機器人廠商鎂伽科技。
這些廠商的業務各異,其中一些是細分領域龍頭,例如極智嘉是全球最大的倉儲履約AMR解決方案提供商、埃斯頓是國內出貨量最大的國產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廠商,但不少企業在財務上面臨類似問題。據記者梳理,除了已在A股上市的石頭科技、兆威機電和廣和通,其他10家機器人公司2024年都陷入虧損。其中,埃斯頓去年由盈轉虧,還有9家公司連續3年虧損。
以移動機器人為例,極智嘉的主要業務是AMR(自主移動機器人),該公司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別為14.52億元、21.43億元、24.09億元,收入逐步增長,虧損有所收窄,但仍未盈利。該公司2022年~2024年的年內虧損合計超35億元。極智嘉表示,公司歷史虧損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全球AMR解決方案市場的獨特性和早期發展階段等,并表示極智嘉和許多同行尚未盈利。
其他移動機器人公司中,仙工智能過去3年收入持續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達35.7%,但也持續虧損,3年虧損1.2億元;斯坦德機器人過去3年收入持續增長,虧損也在收窄,但還是在3年時間內虧損了2.73億元;凱樂士過去3年收入持續增長,但在3年時間內虧損了6.3億元。
工業機器人廠商中,埃斯頓去年收入40.1億元,同比下降了近6億元,年內虧損8億元;翼菲智能過去3年收入持續增長,3年虧損了2.4億元。
一些面向家庭或商業場景的機器人公司也在虧損。云跡科技過去3年虧損了8億元,樂動機器人過去3年虧損2億元,臥安機器人過去3年虧損1億元。石頭科技過去3年收入持續增長,但2024年凈利潤出現了同比下降。此外,鎂伽科技2022年~2024年收入持續增長,但盈利狀況沒有改善,3年虧損了22.8億元。
據記者梳理,部分籌備港股上市的機器人企業不久前才夠到相關上市規則的標準。例如,斯坦德機器人、翼菲智能是根據上市規則18C章尋求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兩家在2024年才達到18C規定的收入要求。
不僅陷于虧損,不少機器人公司財務上還有其他壓力。移動機器人公司中,2022年至2024年,極智嘉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逐年減少。截至今年4月末,極智嘉流動負債總額98.3億元,高于流動資產總值32.1億元。同為移動機器人公司,凱樂士2024年年末流動負債總額也高于流動資產總額,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則從2022年年末的1.9億元減少至2024年年末的1.1億元。
此外,2024年年末云跡科技和鎂伽科技也出現了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的情況,且2024年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都低于前兩年。臥安機器人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則由2022年年末的1.45億元減少至2024年年末的0.6億元。
尋求上市拓展融資渠道背后,記者還梳理發現,部分機器人公司此前在一級市場的融資步伐已經放緩,特別是移動機器人廠商和面向家庭、商業場景的機器人公司。
移動機器人中,極智嘉進行過11輪融資,自2016年起每年至少融資一輪, 最后一輪是在2022年完成,此后未再融資;仙工智能2020年成立后,2020年和2022年都完成了一輪融資,2023年、2024年出現了空檔,直到今年才拿了1輪融資;凱樂士及其前身已進行了6輪融資,在2022年進行E輪融資后未再融資。
此外,面向家庭或商業場景的機器人公司中,云跡科技2014年至2019年每年融資一輪,2021年融資兩輪,此后未再融資;樂動機器人2021年和2022年分別拿了3輪、1輪融資,此后未再融資;臥安機器人2017年~2022年每年都進行融資,2023年起未再融資。
壓力來自哪里?
一些機器人廠商尋求港股上市背后,可能是企業面臨一定的經營壓力,希望拓展融資渠道。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告訴記者,不論是移動機器人、工業機器人還是服務機器人,這些賽道都不算特別新興的賽道,市場化程度日趨充分,企業都面臨較為激烈的競爭。
“移動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企業過去兩年要從一級市場獲得融資,特別是獲得大額融資比較不容易,行業技術也開始到達瓶頸。此外,機器人賽道的大部分資金被具身、人形機器人賽道吸走,市場上很多錢已經投向最熱、最有前景的賽道。”盧瀚宸告訴記者,如果企業在一級市場拿不到融資又持續虧損,這種狀態不可持續,尋求二級市場上市則有望給投資者創造退出的機會并給企業“補血”。
從行業發展情況看,當前移動機器人市場存在格局比較分散、企業融資不易的情況。據灼識咨詢數據,2024年全球AMR解決方案市場前四大參與者的市場份額僅23.5%。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移動機器人市場AMR銷量同比幾近翻倍,但受下游行業市場不振影響,2024年增速下降至10.64%,移動機器人企業獲得大額融資的難度加大,訂單少、盈利難等問題凸顯。
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格局也較為分散,廠商競爭激烈且行業淘汰賽開啟。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年全球有超3000家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供應商,前5家的市占率合計僅28.7%。MIR睿工業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處于去庫存和行業淘汰賽的關鍵階段,銷量同比微增3.9%,2024年工業機器人整體價格持續下行,2025年第一季度價格還在下行。
價格戰反映在工業機器人廠商的毛利率上。埃斯頓的毛利率由2022年的32.9%下滑至2024年的28.3%,該公司招股書表示,毛利率下降反映了所有業務板塊的利潤率收縮,國內業務毛利率下滑較為明顯,主要原因包括為吸引重要客戶而實施價格調整。
盧瀚宸告訴記者,不僅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領域也存在價格戰,特別是在國內市場,很多公司還在虧損,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盈利壓力進一步凸顯。
一名工業領域機器人廠商負責人還告訴記者,其所在領域面臨的挑戰包括競爭激烈,一些廠商也較為短視。機器人廠商要做出一個產品相對簡單,但要打磨好產品則需要長時間積累。他所在的公司會主動放棄一些低毛利、要求較為苛刻的項目,但業內一些企業在發展早期就簽訂很多項目合同,后續發現無法消化這些項目,公司產品迭代、融資都遇到困境。
另一些尋求港股上市的企業則在謀求業務拓展。盧瀚宸告訴記者,服務機器人也屬于相對充分競爭的賽道,以云跡為例,目前在酒店配送領域已經可以看見市場天花板,該領域的主要玩家都在拓展新場景,從配送往商用清潔等場景拓展。至于零部件廠商兆威機電、廣和通尋求港股上市的背景,則包括這兩家公司與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概念有強關聯,在市場關注度高的情況下上市,有獲得較高市場估值的可能。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