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7月10日消息,據央視新聞,日前,中國科學院發布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研究的最新進展,并系統梳理了自接收嫦娥六號月球樣品一年來取得的系列成果。
分別揭示了月背巖漿活動、月球古磁場、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為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
四項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這四項科研成果中,最新發表的揭示月幔演化特征研究中,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采集到的玄武巖樣品開展了研究工作。
這些玄武巖源于月球內部月幔的熔融產生巖漿上升噴發至月表。
專業領域將這一產生玄武巖漿的月球內部熔融區域稱為月幔源區。
通過對這些約28億年前形成的玄武巖樣品進行巖相學和礦物化學等分析,研究團隊全面揭示了其化學成分特征。
同時利用玄武巖的同位素分析,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嫦娥六號著陸區之下的月幔源區極其缺乏易熔元素,這些易熔元素指的是傾向于在熔體中富集的元素。
基于此,科研團隊提出了該區域玄武巖源區物質的兩種可能的形成原因:既可能是月球最初形成的“先天狀態”,也可能是后期南極-艾特肯盆地巨型撞擊作用的“改造結果”。
這項研究成果為人類首次獲取的月球背面樣品揭示深部月幔物質特性提供了關鍵證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