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記者 王文文 通訊員 馮亞敏 薛立國 菏澤報道
在鄄城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里,面對最多的,便是那些自發腦出血、遭受重度顱腦損傷的患者。他們或直接由急診科送至重癥監護室,請神經外科急會診確定手術事項;或被緊急送往神經外科,經歷一場場驚心動魄的開顱手術,清除血腫,穩定岌岌可危的生命體征。隨后,生命尚未脫離險境的他們被送入ICU病房。
在這里,他們以最精密的儀器和最細致的觀察,日夜守護著脆弱的神經功能、呼吸與循環的平衡。當病情終于趨穩,曙光初現,患者又將帶著康復的希望轉入康復科或回歸神經外科病房,開始漫長而艱辛的功能重塑之路。

這條“手術-監護-康復”的生命通道,絕非三個科室的簡單疊加。它是一場嚴謹而溫情的“生命接力”,每一步都牽系著患者生存的希望與未來生活的質量。每一棒的交接,都承載著沉甸甸的責任與托付。

神經外科醫生如同在懸崖邊起舞的舞者,他們用精湛的技術,在方寸之間精準定位血腫,清除顱內占位,為受壓的腦組織爭取寶貴的生存空間。手術臺上的分秒必爭,為后續所有治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手術的成功僅僅是漫長征程的起點。術后患者面臨著難以預測的顱內壓波動、再出血風險、感染侵襲以及復雜的代謝紊亂。此時,及時轉入配備完善監護設施和擁有專業團隊的ICU,是守護手術成果、平穩度過術后最危險階段的關鍵一步。手術結束,并不意味著神經外科醫生責任的終結,他們密切追蹤著術后影像學變化,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二次手術挑戰,并與ICU團隊就復雜病情進行深入探討。

當患者轉入ICU,生命的接力棒就交到了ICU醫護人員的手中。這里沒有手術刀的光芒,卻有著無數閃爍的監護儀、呼吸機低沉的運行聲和醫護人員不眠不休的身影。他們的任務艱巨而精細:24小時無間斷地監測顱內壓變化,警惕任何細微的異常波動;精確調控血壓,既要避免過高引發再出血,又要防止過低導致腦灌注不足;嚴密管理呼吸,確保氧合充足,避免缺氧對脆弱腦組織的二次打擊;維持水、電解質及內環境的精細平衡,為神經修復創造最佳土壤;實施亞低溫治療、鎮靜鎮痛策略,最大程度保護受損的神經元。
ICU的工作,是對神經外科手術成果的鞏固與深化。他們如同在驚濤駭浪中掌舵,以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小心翼翼地將患者生命之舟護送出最兇險的激流。與神經外科的緊密溝通至關重要:面對術后影像學顯示的異常,血壓控制的微妙尺度,或是抗凝抗聚治療的艱難抉擇,兩個科室的專家必須共同研判,制定最優方案。一次成功的血壓控制,背后可能就是兩個科室醫生深夜多次電話溝通的結果。
當患者生命體征終于趨于穩定,生命的接力棒便傳遞至康復科。此時,生命的火種雖已保住,但創傷的陰霾并未散去——肢體偏癱、吞咽障礙、言語不清、認知缺損,每一道障礙都可能成為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的鴻溝。康復科團隊如同精密的工匠,運用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吞咽訓練、認知矯正、高壓氧治療等綜合手段,日復一日,以耐心和專業,幫助患者重新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喚醒沉睡的功能,重建受損的神經通路。

早期康復介入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ICU內,當患者病情允許,康復治療師便開始介入,進行床邊的關節活動度維持、良肢位擺放,甚至簡單的促醒治療。轉入康復科后,更系統、更密集的訓練全面展開。神經外科和ICU團隊提供的詳盡病情資料,特別是腦損傷部位、范圍及手術情況,為康復科制定高度個體化、目標導向的康復計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石。康復的成效,直接決定了患者最終是回歸家庭與社會,還是長期依賴他人照料。
神經外科、ICU、康復科這條協作鏈的精髓在于“無縫隙銜接”與“目標高度一致”。每個環節都為下一環節奠定堅實基礎,下一環節又為前一環節的成果賦予最終意義。這種協作超越了簡單的“轉診”,它要求三個科室的醫護人員深刻理解彼此專業領域的挑戰與目標,建立高效的溝通機制(如聯合查房、病例討論、共享電子病歷),在患者治療的每個關鍵節點都能迅速達成共識。在醫療資源相對緊張的基層醫院,這種協作模式顯得更為珍貴。它使有限的資源得以高效整合、精準投放,避免了患者在科室間輾轉消耗的寶貴時間與治療機會,最終讓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優化的整體治療,顯著改善生存率,大幅提升生存質量。
當一位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在神經外科成功手術后,在ICU的嚴密監護下平穩度過危險期,最終在康復科重新站立、行走,甚至重返工作崗位時——這便是對這條“生命接力”最有力、最溫暖的禮贊。
神經外科的精準刀鋒,ICU的不眠守護,康復科的匠心重塑,三個科室如同緊密咬合的齒輪,共同驅動著生命的奇跡之輪。唯有打破壁壘,讓溝通與協作如血液般在科室間暢通無阻,才能為那些掙扎于危重邊緣的神經損傷患者,鋪就一條通往真正康復與尊嚴回歸的最堅實道路。這無聲的接力,也正是鄄城縣人民醫院全體醫護人員對生命最深沉的承諾與守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