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產荒”背景下,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一種名為“貨幣增強”的“貼息”策略在銀行理財子公司和代銷機構間流行起來。
多位資管人士向記者證實,利用資金在托管賬戶停留的時間差,部分理財子公司通過代銷渠道獲取“貼息”,額外補貼的0.6%~0.8%年化收益,在短期內使產品整體收益抬升至2%左右。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種操作本質是截留了其他貨幣基金持有人的收益,即資金僅實際投資3天卻最高享受6天收益,相當于讓普通投資者為理財公司的“高收益”買單。
“補息”換來的收益
按照現行交易規則,投資者T日在代銷渠道申購貨幣基金,資金先轉入代銷機構的托管賬戶,T 2日才真正進入基金資產。若逢周末,實際到賬時間往往延后至下周一,其間資金最長可在銀行“躺”4個自然日。
這4天的活期利息原本歸屬代銷機構,如今卻被打包“返還”給理財子,形成所謂的“貼息”。
“只要資金池里有靈活頭寸,這種操作理論上可以無限循環。”一位股份行資管部人士告訴記者,“代銷行把本應自留的活期利息補貼給理財子,作為貨基收益的一部分返還。理財子拿到手后再把產品收益做平滑,投資者看到的凈值曲線就會更漂亮。”
“貼息”如何提高收益?以一只底層資產年化1.5%的貨幣基金為例,常規情況下每日計提收益,七日年化保持在1.5%左右。若采用上述“套息模式”:周四申購的資金周五至下周一在托管賬戶停留,共4天;代銷行以0.6%的年化補貼率,把這4天的活期利息折算后返還給基金;補貼收益4天合計約0.6%×4/365≈0.0066%,再分攤到全年,扣除少量資金占用成本后,相當于額外增加40~50BP(基點);疊加底層的1.5%,綜合年化抬升至接近2%。
記者了解到,這種模式被業內默認為“多方受益”。據某券商機構業務部人士透露,目前“貼息”模式的補貼區間一般在0.6%~0.8%,這已成為行內默認的“市場價”。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代銷機構并非自掏腰包進行補貼,而是將托管銀行給予他們的活期利息轉交給客戶。目前,活期利率普遍在0.3%~0.4%左右,但一些小銀行為了吸引存款,愿意提供高達0.8%甚至1%的利率,且規模越大,代銷機構在談判中的籌碼越高。
在這一模式中,互聯網第三方平臺憑借其龐大的體量和流量優勢,處于核心地位。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螞蟻基金和天天基金的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分別位列行業第一和第三。這些平臺通過“貼息”操作,能夠將整體收益提升至2%以上,但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據券商人士介紹,由于額度有限,這些平臺在每賣出一筆后就會虧損一筆,導致額度很快告急??。
隨著互聯網第三方平臺額度的逐漸短缺,券商開始“撿漏”,憑借其相對穩定且充足的資金成本和合規上限貼息率,承接市場的溢出需求。某券商人士表示,其所在券商的資金成本為0.9%,合規上限貼息率為0.8%,雖然不及第三方平臺的貼息力度,但憑借充足的額度,依然能夠吸引大量客戶。
全體持有人共同分攤
然而,銀行理財“貼息”這一看似多方共贏的模式,卻暗藏零和博弈。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若采用“周四買、下周三賣”的6天循環,資金實際只在基金資產端停留3天(周一至周三),卻分走了6天收益。“多出來的3天收益,就是其他持有人貢獻的。”一位理財子固收總監表示,申購量越大,原有投資者收益被攤薄越嚴重。
“多出來的收益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其他持有人收益里‘勻’出來的。”滬上某貨幣基金經理也對記者稱,基金公司按T 1計提管理費,確需對周四申購的投資者提前發放收益,差額只能由基金資產承擔,即全體持有人共同分攤。
這一攤薄效應在多款理財產品上出現。以某大型理財為例,記者對比其2025年一季度凈值曲線發現,每周四份額驟增、下周三驟減,七日年化收益在周四前后出現明顯波動,與普通持有人實際到賬收益存在約0.3個百分點的年化差值。
流動性風險也在同步累積。“一旦市場轉向,理財子集中贖回,托管行將面臨巨大的備付壓力。”某股份行資管部人士稱。此外,“貼息”的可持續性也存疑。“貼息”資金源于代銷機構與托管行協商的活期利息,但多位從業者表示:“這對代銷機構其實是虧本買賣——賣出越多,虧損越大。”同時,隨著小銀行自身息差壓力加劇,高息支撐托管規模的模式已“難以為繼”,進一步削弱了補息來源。
監管空白亟待填補。據記者了解,目前,此類做法尚未被現行法規明確定義為違規。2024年4月,監管曾叫停銀行“手工補息”,但對基金代銷環節的利息返還尚無細則。業內人士指出,應盡快明確“資金在途利息”歸屬,比如要求披露貼息協議或限制短期申贖頻率。
“短期看,貼息仍是‘資產荒’下的香餑餑;長期看,任何損害持有人利益、累積流動性風險的套利,最終都會被糾偏。”前述資管人士如是說。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