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奶行業深度調整終于見底。
7月13日中國奶業協會舉辦的2025中國奶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表示,中國原奶產業已經觸底,但反轉還需要一年左右。
而反復多次的產業周期影響讓中國奶牛養殖業損失慘重,行業也在重新審視奶業的發展方式。
行業反轉仍需時日
近3年來,國內原奶產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原奶價格持續下滑。從2024年底開始,國內就在關注本輪原奶行業的調整進程,外界普遍認為2025年原奶行業將迎來拐點。
但農業農村部最新價格顯示,今年7月第一周內蒙古、河北等10個主產省份生鮮乳平均價格為3.04元/公斤,同比下跌6.5%,仍沒有明顯回升的跡象。
在李勝利看來,目前我國奶業已經進入本輪產業周期的底部,但反轉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
國家奶牛體系此前走訪發現,2025年4月份,國內乳企噴粉的情況好于上年同期。2025年5月中旬開始,全國乳企每天用于噴粉的原奶數量下降到5000噸到6000噸,行業觸底跡象明顯。
不過李勝利認為,目前要實現原奶的供需平衡和奶價企穩,上游依然需要去產能。在消費弱復蘇的情況下,當下僅僅靠政府扶持、項目補貼、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完善產業內部結構實現供需平衡。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乳制品消費市場仍在低谷期,預計今年國內原奶市場的供需關系仍在調整中,進程有待觀望,因此原奶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仍存,市場能否恢復平衡,主要還得看行業去產能的情況。
重新審視產業發展方式
原奶是中國乳制品行業發展的基礎,但近年來,國內原奶行業一直受到行業周期性和供給季節性波動的影響,面臨著“漲價養牛-過剩跌價-跌價殺牛”和“旺季缺奶、淡季過剩”的雙重困境。
2000年以來,國內原奶產業已經經歷了3次周期:2000年到2008年,國內奶價出現了累計75%以上的振幅;2009年到2017年,奶價振幅約76%;2018年至今,奶價振幅約為62%。
面對連續不斷的周期調整,奶業也遭受巨大損失。在演講中李勝利表示,2023年到2025年,國內奶牛養殖業收入損失累計達700億元,而生鮮乳噴粉產生的虧損達200億元。
在經歷了連續奶業周期影響后,業內也在重新審視產業發展方式,特別是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
記者注意到,大會上發布的《中國奶業戰略發展重點課題研究報告2025》(下稱《研究報告》)第一項課題就是關于新形勢下奶牛養殖轉型升級的研究,其中課題第一部分也是關于上下游利益分配機制的探討。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奶業發展方式包括“生產配額 統一銷售”的日本、加拿大模式,也有奶農合辦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的新西蘭、荷蘭模式和“市場化 利潤保障”的美國模式。
中國奶業協會認為,由于我國乳企自有奶源比例已經較高和受到現實條件所限,奶業配額制和縱向一體化模式并不適合我國,但美國模式可以參考借鑒。
《研究報告》也建議,應從法律和組織上提高我國農業部門和相關行業組織對奶業的管理和調控地位,擴大權力職能,對奶業的供需和監管進行宏觀調控。同時,進一步制定提高農場主和養殖企業在奶業利益分配體系地位的機制措施,最主要的是建立反映市場消費和保障養殖基礎利益的生鮮乳價格形成機制。
李勝利表示,美國生鮮乳的價格由供需和聯邦政府的乳制品政策共同決定,能調控養殖加工的利益分配。國內也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我國具備法律效力的生鮮乳價格形成機制,充分反映市場供需、成本和消費情況。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