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水蜜桃、油桃等桃類水果集中上市,市場上各類鮮桃品類豐富。其中,一種表皮乃至果肉帶有裂痕的“爆炸桃”在網絡走紅。
媒體調查發現,所謂的“爆炸桃”實為因品種特性、天氣影響或管理不當導致的裂果,一般被視為瑕疵品,很少在線下渠道銷售。
□本報綜合整理

圖為電商平臺銷售的不同品種“爆炸桃”。
裂果的“逆襲” 從瑕疵到“稀缺”
記者在各大電商平臺搜索發現,不少店鋪都在銷售“爆炸桃”,涵蓋油桃、毛桃等多個類別,包括黃金油蟠桃、映霜紅、安丘蜜桃等品種。部分商家的商品頁面寫著“稀有爆炸桃,10斤不夠吃”“甜到爆炸”“比普通桃子甜6倍”“更甜更好吃”等宣傳語,吸引消費者眼球。
記者注意到,“爆炸桃”表皮均有裂痕,部分桃子裂痕較大較深。有店鋪部分黃金油蟠桃“爆炸桃”周內銷量上漲5倍,有店鋪的黃金油蟠桃“爆炸桃”月銷量達1000單以上,不少消費者評價“裂口的桃子更甜”。
但相比電商平臺,“爆炸桃”在線下市場難覓蹤影。記者走訪北京多家商超、果蔬市場,均未看到這類帶著裂痕的“爆炸桃”售賣。特吉特果蔬市場一位水果商戶告訴記者,帶傷口(裂痕)的桃子是瑕疵果,產地都沒人收。消費者肯定是希望買到好看又好吃的桃子,這種瑕疵桃一般很少進入線下市場。
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曹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詳細解析了“爆炸桃”的形成原因。他指出,這類桃子開裂或炸開的現象,主要與品種特性相關,部分品種的桃子本身就容易“爆炸”,其原理是果肉細胞在快速吸收水分后生長速度加快,而果皮生長相對緩慢,最終被果肉撐破,形成裂痕甚至炸裂。這種情況在桃子生長期間若遇上“前期干旱、后期雨水充沛”的氣象條件,會表現得更為普遍。
曹珂進一步解釋,不同的品種也各有不同,比如油蟠桃是因為其特殊的生長特性,果核發育不規則,激素不平衡導致裂果。水蜜桃裂痕情況不多見,若出現裂痕則可能是管理不當造成的,像“映霜紅”這個品種本身就是易炸裂的桃子,后期雨水充沛以及管理不當都有可能導致炸裂?!斑@些‘爆炸桃’其實都可以通過良好的栽培管理,比如套袋,合理排水等措施有效減少桃子裂果現象?!?/p>
對于電商平臺不少“爆炸桃”頁面宣稱“更甜更好吃”“比普通桃子甜數倍”,曹珂明確表示,裂口與糖分高低并無正比關系。這類桃子吃起來甜,是因為品種本身就屬于高甜度水果,但絕不可能達到所謂 “甜度是普通桃子的6至7倍”。當記者問及“爆炸桃”的食品安全和營養,曹珂表示,“爆炸桃”本身是沒什么問題,可以食用,但由于其裂痕難以保障運輸,可能會出現容易快速腐敗的問題,其營養價值也和普通桃子沒兩樣。
逆向追捧 電商的畸形風潮
“爆炸桃”并非孤例,近年來,多款殘次水果通過“改名換姓”“制造噱頭”等方式成為網紅產品,相關商家常以虛假宣傳掩蓋真實品質吸引流量。比如被高溫加工后冒充青藏特產的普通梨“藏烏梨”、畸形貴妃芒“辣椒芒”、西梅蜜餞偽裝的“金喜梅”等,均通過改名換姓、編造產地故事等手段,讓原本的殘次品成了“網紅產品”。今年3月,某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上涌現大量“霉變橘子”交易帖,更有信息稱“發霉的橘子在網上竟賣出了天價”,此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相關話題沖上熱搜。
這種逆向營銷之所以成功,正是抓住了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和對“原生態”的盲目追求。當農產品營銷變成“文字游戲”,消費者購買的不再是水果本身,而是商家編織的故事和營造的稀缺感。如此前在網上風靡一時的“藏烏梨”這一品種并不存在,市面上所售的“藏烏梨”,實際上都是由普通梨經過人為高溫處理加工制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電商平臺上竟然出現了“藏烏梨”種苗的銷售。記者在多家電商平臺搜索發現,不少商家正在售賣所謂的“藏烏梨”樹苗。其中,一家名為“西藏藏烏梨樹苗培養基地”的店鋪在其宣傳頁面上赫然標注著“嫁接正宗‘藏烏梨’樹苗”“9月中旬成熟”等字樣,銷量已超過1000單,店內單顆一年樹苗的售價高達118元。
有行業人士透露稱,一些苗商會用玉露香梨的苗子冒充“藏烏梨”苗木出售給農戶,這種行為不僅欺騙了消費者,還嚴重損害了農民種植水果的積極性?!坝纱丝梢姡貫趵妗袌龅膩y象已從產品端蔓延至種苗銷售環節,亟須相關部門加強監管,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更令人沮喪的是維權困境?!毒W絡消費者知情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56.31%的受訪者遇到過“圖文展示虛假宣傳”,超過五成的受訪者反映,在購物過程中遭遇了“圖片款型與標價不符”以及“產品功能被虛構或夸大”的問題。某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寫到:“買到的‘爆炸桃’一半發霉,商家卻說‘裂痕是自然特征’,平臺客服只會讓我申請退款,這種處理方式讓我徹底放棄網購水果?!蹦嫦驙I銷的短期利益正在透支行業的長期未來。
多方共治守護電商生態
農產品具有鮮活特性,不同品種和不同個體之間具有十分復雜的差異性,質量分級相對于其他行業難度較大。目前我國缺少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分級制度,使得一些高投入、高成本生產出來的優質農產品難以得到高利潤的回報,有時反倒是一些低投入、低成本的次等農產品利潤較高,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盡管《電子商務法》明確禁止虛假宣傳,但實際執行中存在漏洞。某電商平臺“沂蒙山區水蜜桃”店鋪在商品頁面標注“自然裂口瑕疵果”,卻在直播中宣稱“裂痕是桃子成熟的勛章”,這種“明示瑕疵 暗示優質”的話術游走在法律邊緣。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商家通過“產地直供”“農家自種”等話術轉移責任,例如“友口福農產品”店鋪將“爆炸桃”描述為“高山樹熟果”,暗示裂痕是自然生長結果,規避了對管理不當導致裂果的說明義務。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鐘蘭安建議,消費者應當警惕這類水果營銷中心的“概念騙局”,不管是貨真價實,還是言過其實,水果的名稱并不重要,消費者選購時更應該關注水果本身的口感和營養,保持理性消費。另外,建議相關電商平臺需深刻商品描述的真實性,下架虛假宣傳的產品;監管部門或者權威科普機構也可以定期發布水果選購指南,曝光常見騙局,維護市場秩序。
此前,廣東省深圳市率先獲批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水果質量分級試點。本次分級試點立足市場消費需求端,建立包括追溯、外觀、口感和營養在內的“1 3”評價體系,將水果分為“A 、A、B”三個等級,讓品質“看得見”,為消費者提供科學的消費指引。
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果樹種質改良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文芳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消費者要避免陷入此類營銷陷阱,需對果品知識有一定了解,不被新奇概念輕易迷惑,建立“需求導向”而非“流量導向”的消費觀。曾文芳強調,真正優質的水果,核心價值在于口感與營養,而非短暫的網絡熱度。
“爆炸桃”的走紅,是一場由信息差、獵奇心與流量焦慮共同催生的鬧劇。當“裂口”成為賣點,當“瑕疵”被包裝成“特色”,電商生態的誠信根基正遭受沖擊。唯有平臺、監管與消費者形成合力,才能遏制逆向追捧的歪風,讓優質農產品真正成為市場主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