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地區文脈,籌備建設“蒲黃榆·汪曾祺京派文學館”,3月20日,由豐臺區東鐵匠營街道黨工委書記崔兵帶隊,組織青年先鋒成長營年度重點課題組成員赴江蘇省高郵市汪曾祺紀念館學習調研。通過實地參觀、座談交流、溯源尋訪,深刻體驗汪曾祺“人間送小溫”的精神內核,探討“發現附近、愛上身邊”的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路徑,共建兩地合作交流機制。

赴高郵尋根文脈 探汪老“人間小溫”
汪曾祺紀念館坐落于高郵城北歷史文化街區,以清水混凝土為基調,形似疊放的書稿,既呼應汪曾祺先生的質樸文風,又融入運河古城肌理。館內共設11個展廳,分為“百年汪老”“文學世界”“家鄉記憶”等五大主題,全面呈現了其文學、戲劇、書畫、美食等多方面的成就。
調研組認真觀看手稿、書信、影像等展品,重點關注汪曾祺老先生在東鐵匠營街道蒲黃榆地區居住十三年期間的創作歷程,細致研究以北京南城風貌人物為素材創作的《蒲橋集》《榆樹村雜記》《安樂居》等經典作品,感受“草木有情、煙火可親”的生活哲學。
隨后,在高郵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榮池、汪曾祺紀念館館長姜紅蘭、“
汪迷部落”文學社社長姚維儒的帶領下,調研組前往故居探望汪曾祺老先生的家人,重走《大淖記事》《受戒》等作品中的場景地標,學習紀念館將歷史基因融入居民生活的“院落化”布局,感受美食與文學共生的街區特色,為在蒲黃榆地區打造集全民閱讀、青少年教育、文化傳播為一體的多功能空間積累經驗。

兩地共議文化傳承同繪“煙火共生”新圖景
參觀后,雙方在汪曾祺紀念館舉行交流座談會,聚焦兩地文化互補,以“京派文學”為切入點,圍繞展陳資源共享、文化空間共建及常態化交流互動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達成了多項合作共識。
高郵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揚州市作家協會主席周榮池表示,汪曾祺作為“京派文化”與“高郵故鄉”的聯結者,需深挖其筆下“小人物”的共情價值,以“街坊敘事”重構文化空間,打造人人可歸的“共同故鄉”。
高郵市原副縣長朱延慶曾三次接待回鄉探親的汪曾祺,并多次前往汪老蒲黃榆的家中探訪。他深情回憶了汪老對家鄉的深厚情感,總結了汪老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家鄉、愛家人、愛生活的寶貴精神特質。
高郵市文聯主席趙德清分享了民間文學組織“汪迷部落”開展活動的經驗,建議以群眾為主體推動文化活動可持續發展。
高郵市文聯副主席兼作家協會主席徐霞分享了依托汪曾祺紀念館開展的新作家培育工作,建議兩地加強合作,聯動舉辦采風、創作和研討活動。
“汪迷部落”文學社社長姚維儒介紹了汪迷自發考證汪曾祺小說人物原型的突破性進展,講解作品中的200余處高郵地標和“田野文獻學”研究方法。
東鐵匠營街道黨工委書記崔兵表示,汪曾祺老先生筆下的煙火氣跨越地域,讓京派文學從“文人案頭”走向“百姓日常”,東鐵匠營街道將以文學為媒,依托轄區中醫藥、非遺資源稟賦,通過此次合作探索文化活化利用的新路徑,賡續汪曾祺先生“人間煙火最動人”的文學精神。

兩地攜手深挖文脈 共筑蒲黃榆文化地標
通過本次學習調研,豐臺區東鐵匠營街道、高郵市汪曾祺紀念館達成戰略合作意向。
一是深度共享文化資源。汪曾祺紀念館將積極共享現有手稿、著作及文史資料,為打造“蒲黃榆·汪曾祺京派文學館”提供展陳支持;東鐵匠營街道將充分挖掘汪曾祺京派文學內涵,推動兩地文學研究領域互補共進。
二是開展常態交流互動。東鐵匠營街道將依托區域教育共同體,以公共文化空間為紐帶,鏈接兩地青少年開展互訪研學活動,通過體驗文學場景建立青少年與地域的情感聯結,以鄉土文化滋養精神文明。
三是創新文化惠民場景。雙方共享汪曾祺文學資源與地區特色文旅資源,深入挖掘京味文化、非遺文化、中醫藥文化等資源,開發“胡同里的文學課”“故土好物話鄉愁”等特色項目,讓文化體驗和全民閱讀惠及兩地群眾。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