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港股IPO和二級市場交易熱火朝天,吸引全球目光,港交所的改革、中國科技和消費企業(yè)的崛起、流動性的改善等都是催化劑。
6月18日,在2025陸家嘴論壇“推動資本市場持續(xù)穩(wěn)健發(fā)展”全體大會(三)上,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表示,當前港股IPO排隊企業(yè)超160家,僅5月就有40多家企業(yè)遞表。她稱,今天港股的繁榮景象也得益于過去多年的持續(xù)改革,“作為‘做交易所的人’,要始終不忘服務實體經濟與投資者的初心。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內地和香港各大交易所要錯位發(fā)展、優(yōu)勢互補,共同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
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今年香港IPO募資已超過760億港元,約97億美元。這意味著募資額約為2024年同期的7倍,并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約110億美元)。更有國際投行預計,今年全年IPO總額可能超過200億美元。
陳翊庭稱,在全球變局中,應該堅持合作與錯位發(fā)展,增強資本市場韌性與信心。“內地與香港交易所應錯位發(fā)展、合作大于競爭。”她表示,港交所與上交所(尤其科創(chuàng)板)是錯位發(fā)展、互補合作關系,而非零和博弈。港交所能夠發(fā)揮全球窗口作用,正好與A股的深厚產業(yè)基礎形成互補。
例如,港股近期 IPO表現強勁,主要得益于國際投資者(歐美、中東、東南亞)重新關注中概股,港股在吸引全球資本參與IPO方面具有天然優(yōu)勢,以及企業(yè)選擇上市地點的標準多元化。同時,企業(yè)是否在港股上市也取決于是否有全球化戰(zhàn)略,如境外收購、員工股權激勵等,還要考慮到融資便利性、資本使用靈活性的問題。
陳翊庭借用“人、貨、場”分析了交易所發(fā)展之道。就“人”而言,交易所的核心服務對象——企業(yè)與投資者。對企業(yè)端來說,交易所要靈活應變,服務各類優(yōu)質上市資源。之所以港交所排隊企業(yè)超過100家,引發(fā)全球交易所羨慕,也是因為港交所自2018年起不斷改革,從要求三年盈利到歡迎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與“專精特新”企業(yè);如今,企業(yè)選擇A轉H或H轉A的動因在于融資平臺多元化與投資者群體拓展,A H股形成良性互動是交易所互補、互聯互通的成功例證。
對投資者端而言,當前香港市場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參與中國市場。目前,外資在中國股債市場的參與度仍低,增長空間巨大;由于美元資產的“避風港”地位略有動搖,使得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上升,國際投資者正在進行資產再平衡,為吸引外資提供了重要窗口期。此時,港股、A股、QFII、互聯互通都可以作為工具,關鍵是要吸引“人”進來。
再來就是“貨”,即完善產品線,建設多資產、多工具的金融市場。陳翊庭表示,不僅要有股票、債券,還要涵蓋大宗商品。為滿足全球資金的資產配置需求,中國市場必須具備完整產品生態(tài)。同時,也要強調風險管理工具的重要性,如港交所籌備中的人民幣國債期貨。“市場越大,越需要對沖工具輔助投資者進行有效操作。”
在談及“場”時,陳翊庭解釋稱,隨著投資者交易需求升級,要求體驗更優(yōu)、效率更高,因此需要升級市場基礎設施,提升全球交易體驗。對此,港交所推出人民幣柜臺交易機制,南向互通人民幣計價有助于方便內地投資者。此外,必須加強技術系統(tǒng)投入,與全球DeepTech 接軌,包括交易平臺、清算交收、全天候交易機制等,全面提升基礎設施質量。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yè)動態(tài),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