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何鵬 通訊員劉麗芳、劉若琳)6月26日上午,武漢工程大學馬院112求是報告廳內氣氛熱烈,“從AI到環境變化:應對新質時代的能力轉型”主題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活動由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國際交流與合作處主辦、武漢工程大學千湖學術絲路項目組承辦,旨在通過國際學術交流,探討人工智能環境變化下的社會空間和知識空間融合及能力轉型。
據悉,6月22日,受武漢工程大學千湖學術絲路項目組邀請,高等教育財政國際知名專家Kiatanantha Lounkaew博士來漢交流講學一周,加強中泰教育政策科研合作與交流。
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金詩燦在致辭中介紹,當前世界正處于科技浪潮奔涌與環境挑戰頻發的“十字路口”,“新質時代”的到來既帶來機遇,也提出了能力轉型的迫切要求。武漢工程大學作為湖北省重點建設高校,始終致力于培養具有適應力、跨學科思維、數字素養和全球視野的創新型人才,此次活動正是學校落實國際化辦學理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舉措。

主題報告環節,Kiatanantha Lounkaew博士展開演講。他以“From AI to Climate Change: Navigating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s of the 21st Century”為核心,系統解讀了全球六大核心趨勢: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AI與自動化技術顛覆、人口結構轉變、城市化進程、地緣政治格局重組、數字高度互聯社會的興起。

面對方華梁副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在維護世界和平團結中的作用這一問題,擁有國際化背景的Eva Ayaragarnchanakul博士,以“國際化視野下的高等教育革新”為題進行分享。她結合自身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和美國求學研究經歷,探討了學術研究和合作促進世界大學的合作和交流,增進各國理解和友誼。
互動交流環節,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先后向兩位泰國學者進行提問,結合自身研究領域與活動內容展開討論。主講嘉賓針對上述問題逐一回應,就AI時代能力轉型、工作場景中的人與人的交流合作等話題與在場師生展開深入交流。

據了解,此次活動不僅是對AI全球大趨勢的深度解碼,更是一次關于能力轉型的實踐指引,武漢高校云集,在學術平臺、文化資源數據和青年學子想象力上潛力巨大,成為AI時代重要節點。【責任編輯:黃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