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前,一名主播一次吞下兩斤大肥肉、生吞活金魚、喝食用油……這些令人反胃的畫面,正在以吃播的名義在網絡上蔓延。這些獵奇吃播的主播選擇利用超越生理極限的食量,或是獵奇食材做噱頭吸引眼球。針對此類現象,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發文稱,這種極端吃播不僅嚴重背離了飲食文化的內涵,更造成了令人痛心的食物浪費。當“吃得怪”“吃得多”取代“吃得好”“吃得美”, 獵奇吃播早已背離了分享美食的初衷,造成了多種負面影響。對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關注并堅決抵制,絕不能讓獵奇吃播成為流量密碼,助長不正之風。
獵奇吃播的野蠻生長,是流量變現的利益驅動與平臺監管漏洞交織而形成的。一方面,主播在“流量即金錢”的誘惑下,將暴飲暴食、食用怪異食材視為走紅捷徑,給視頻貼上“獵奇”、“重口”的標簽,吸引觀眾眼球,從而獲得更多的瀏覽量、打賞以及帶貨收益。另一方面,平臺算法與審核機制的漏洞,成為獵奇吃播的“推手”。平臺的算法推薦不分優劣,當用戶觀看過一次獵奇吃播,系統會持續推送同類內容,讓此類內容如病毒般裂變傳播。除此之外,大多數平臺的視頻審核規則并不完善,即便存在審核規則,主播也能通過 “深夜發布視頻”“拆分敏感片段”“模糊標簽定義”等方式鉆空子。當逐利沖動撞上監管缺位,低俗內容便如野草般在網絡空間肆意蔓延。
獵奇吃播的泛濫給個體健康乃至社會價值層面都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從個體健康維度看,主播暴飲暴食,催吐、假吃等操作是家常便飯,甚至有人為了吃進獵奇怪異食物,將味覺神經切除。這種行為無異于對身體的慢性自殺,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其次,在價值觀層面,當“吃得多”“吃得怪”成為流量密碼,可能會引起人們競相模仿,導致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被公然踐踏。此外,此類低俗內容還會污染網絡內容生態,形成 “劣幣驅逐良幣” 的惡性循環,優質內容被淹沒,而“不擇手段博眼球”者大行其道,健康清朗的網絡風氣由此被不斷消解。
制止獵奇吃播亂象,需要“平臺把關、公眾抵制、政府引導”三管齊下。平臺應充分發揮技術優勢,通過AI識別、關鍵詞攔截等手段,精準攔截違規內容;建立嚴格的違規賬號分級管理制度,對屢教不改者實施限流、封禁等階梯式處罰;此外,還可以優化算法推薦邏輯,優先推送優質內容。同時公眾也要擦亮雙眼,主動向低俗內容說“不”,拒絕為獵奇直播貢獻流量與打賞。相關部門則需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完善行業規范、宣傳教育等方式,倡導吃播回歸分享美食的本質,大力推廣健康飲食理念與節約風尚。平臺技術及時把關、公眾理性筑起高墻、政府部門積極引導,唯有多方合力才能推動網絡吃播行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唐芷茜(湖北大學)
責編:詹薔【責任編輯:沈素芬】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