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標志著我國正在開啟智能化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然而,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做好“加法”,也要做好“減法”,才能更好地讓人工智能為實體經濟、對外開放、政府治理等關鍵領域帶來廣闊紅利。
做好“加法”,就是要以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創造無限可能。在工業領域,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以中冶賽迪信息機器的CISDigital AI金睛系統為例,該系統將一體化智能相機與AI智能算法結合,在轉爐煉鋼環節實現了轉爐火焰的實時高清成像和動態細節還原,各種異常情況識別準確率高達99.5%,已成功覆蓋鋼鐵冶金生產全流程的100余個應用場景,不僅改善了勞動環境,還穩定了作業質量。在生物醫藥領域,晶泰科技融合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實驗技術,在微觀分子世界進一步深入探索,為新藥研發帶來了新的突破。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的應用也為教學帶來了新的模式和體驗,可以推動實現個性化學習方案的制定、智能輔導以及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更好地培養一批科技型、復合型人才。
做好“減法”,就是要梳理底線思維,化解潛在風險。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廣泛普及,大量的個人數據被收集和使用,一旦這些數據遭到泄露或濫用,將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嚴重的損失。例如,一些智能設備可能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個人信息,存在侵犯用戶隱私權的風險。加強數據安全監管,制定嚴格的數據保護法律法規,是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人工智能的發展還可能導致就業結構的調整,一些重復性、規律性的工作可能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例如,在制造業中,自動化生產線和機器人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我們需要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幫助他們加快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需求。同時,也要積極引導勞動力向新興產業和領域集聚和轉移。
平衡“加法”與“減法”,才能推動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監管作用,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律保障;同時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的突破,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發展。企業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主體,既要強化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也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加強行業自律,遵守倫理道德規范。社會各界要共同關注和支持人工智能發展,通過開展科普宣傳活動、舉辦學術研討會等方式,引導公眾正確看待人工智能發展,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共同獲益的良好氛圍。
新技術的發展總是充滿機遇與挑戰。只有在加與減之間找到平衡,以積極的姿態擁抱新形勢,才能更好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超級加速器”。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李卓耘(武漢市武昌區“昌言家”網評團隊、區委組織部)
責編:詹薔【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