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夏天,“村超”燃爆網絡,成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窗口;今年夏天,“貴州榕江洪災救援詮釋中國式團結”沖上熱搜榜。一個西南小城,兩個動人場景,恰似兩面鏡子,清晰映照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肌理與中國式團結的磅礴力量。
“村超”出圈,絕非偶然。沒有豪華球場,也無天價球星,放牛的小伙、賣魚的商販等化身綠茵健兒,鄉親們扶老攜幼在觀眾席上吶喊助威,榕江人民把鄉村體育的樂子變成了鄉村振興的路子,展現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多元路徑。當精神家園被洪水淹沒,“村超”隊員們變身志愿者,孃孃啦啦隊轉為大后方,他們用沾著泥漿的衣裳、磨出血泡的手掌、熬得通紅的眼睛證明:當洪水撕開生活的裂縫,最先綻放的往往是人性自發的光芒,而這束光,藏著既闖得出天地又守得住家園的豪情。
“村超”回歸,萬眾期待。當鐵鍬鏟除淤泥的沙沙聲劃破黎明,當“百姓飯菜”在臨時灶臺上咕嘟作響,當各地口音伴著愛心物資熱鬧起來……榕江救援現場上演了一曲由萬千平凡人即興譜寫的交響。這首曲子,恰似流傳千年的侗族大歌,無需指揮和伴奏,也能獲得心靈的共鳴。交響之外,一聲聲對“村超”回歸的隔空喊話,也成為最動人的和弦。這場全民參與、守望相助的抗洪救援,是中國式團結最真實的寫照,它超越了地域和身份的界限,彰顯出各族人民在艱難時刻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榕江的故事告訴我們: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少數人的現代化,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享有的現代化;中國式團結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生活、體現在關鍵時刻的行動自覺。放眼廣袤大地,無數個“榕江”正在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奮斗篇章,這些具象化表達都將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注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 劉藍嬰
編輯 金妮
二審 伍少安
三審 蔣葉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