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早上8點06分,正在外辦事的沈俊的手機提示音驟響,互聯急救App發出任務指令:附近653米有求助事件!
沈俊抓起裝著便攜AED除顫儀、三角巾、紗布、快速止血包、碘伏、止血帶等應急用品的急救背包奪門而出,以百米沖刺速度穿越街道,趕在救護車之前抵達現場,守護生命、完成接力——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杭州急救志愿者沈俊的日常。
“黃金四分鐘”背后的“杭州速度”
“我是急救員!請讓開通道!”沈俊的呼喊穿透混亂現場,眼前是驚心一幕:七旬老人倒臥在馬路中央,意識尚清卻動彈不得。“您哪里疼?怎么摔倒的?”沈俊半跪著連續發問,雙手已同步展開檢傷。老人腿上、手臂多處滲血,腰部觸摸有明顯淤腫。“我騎電瓶車與汽車撞了一下。”老人聲音微顫。詢問過程得知其有高血壓病史,沈俊眼神一凜,反手取出止血物料迅速按壓傷口止血,繃帶在擦傷處翻飛如蝶。
“別擔心,救護車馬上到,我陪著您。”當急救笛聲破空而來,他立即將傷情精準轉述:“腰部撞擊傷伴淤血,四肢多發性擦傷,高血壓病史。”直到協助醫護人員將老人平穩抬上擔架,他才長吁一口氣。
“多一個技能,多一線生機。救的,那都是命啊!”——這是刻在沈俊骨子里的信念。2012年,他成為杭州首批持證急救志愿者;2019年互聯急救App啟用后,他創下109次跑贏救護車的驚人紀錄。點開手機界面,城市急救網絡清晰可見:“紅色愛心是事發地,藍標是我的位置,紅色愛心閃電標志是AED位置。”
“如今我們的急救志愿者參與院前急救已經從‘偶遇式’跨越到‘接單式’,到得更快、救得更好。”沈俊說。現在,這支生命守護軍已壯大至上萬人,他們用雙腿跑出平均4分鐘響應的“杭州速度”——這被醫學界稱為決定生死的“黃金四分鐘”。
支撐沈俊這份速度的,是17年前刻骨銘心的淬煉——那次,有人突發急癥,沈俊只能束手旁觀,那種無力感也成為沈俊心口永遠的刺。“如果倒下的是至親呢?”這聲詰問讓他踏上急救求學路。
急救前線和全民課堂里藏著“緣 源 圓”
近年來,沈俊獲得過“全國紅十字志愿服務典型代表”“全國最美救護員”“最美浙江人—最美救護人”“杭州好人”等榮譽稱號,他心中那個愿望也越發熾熱:推動更多人從“想救、敢救”的勇氣,跨越到“會救、能救”的實力!
最先受到沈俊影響的是女兒沈宇彤:小學時宇彤就能為同學嫻熟止血,高三學業重壓下仍堅持志愿服務。更讓沈俊驚喜的是,每次救援歸途的復盤,女兒常有精辟見解,“年輕一代對于急救的認知,常讓我們自嘆不如。”為一個陌生人的生存希望,拼盡全力奮力奔跑——現在沈宇彤已踏入醫學院求學,兩代人的生命接力正在上演。
如今,沈俊將更多熱血傾注在急救培訓的講臺上。在杭州不少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里,常常出現沈俊的身影,他沾著粉筆灰的手在人體模型上比劃:“按壓時肘關節要像鋼筋般繃直!”臺下坐著外賣騎手、學生、教師等。
沈俊善于把專業術語轉換成市民聽得懂的“救命口訣”,他的課堂永遠充滿實操演練:“按壓深度5—6厘米”“AED電極片左胸外側第五肋間,右胸鎖骨下”,這些干練的操作指示讓更多普通市民變身急救衛士。
同時,他還會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比如科技館、高鐵站、文化場館等去普及急救知識,也會為馬拉松賽事、足球賽、自行車賽等提供應急救護服務,“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大家都來學急救,掌握急救知識……我希望我的學生都能學會這些技能,更希望永遠都用不上這些技能。”17年來沈俊走進學校、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等,累計開展普及應急救護培訓200余場,惠及10000余人。
十七載春秋流轉,沈俊急救包肩帶磨出的淺痕里,藏著時光最深的刻度。沈俊微信簽名“緣 源 圓”三個字,也在杭城大地延展出了新的維度:陌生人危急援手是“緣”,投身急救事業是“源”,而全民急救之網的形成,恰是文明最美的“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