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8日,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披露一則典型病例:58歲女性患者胡女士在丈夫勸說下接受胃腸鏡體檢,意外檢出直徑3.5厘米的升結腸息肉,術后病理確診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結腸癌),經內鏡微創(升結腸EMR手術,橫結腸多發息肉切除術)治療后順利康復。該病例再次印證了胃腸鏡早篩對預防結腸癌的關鍵價值,也凸顯了公眾對早期消化道腫瘤篩查認知的提升空間。

據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周曉倩介紹,胡女士的就診契機源于其丈夫的一次腸鏡檢查。2025年初,胡女士丈夫在該院接受常規腸鏡時發現腸息肉,周曉倩主任在科普宣教中建議45歲以上人群每3-5年進行胃腸鏡體檢。丈夫將建議轉達給胡女士時,她起初以“無不適癥狀”為由抗拒檢查,最終在家人勸說下同意就診。

周曉倩正在和患者交流術后恢復情況。
內鏡檢查顯示,胡女士直腸至結腸上段未見異常,但在升結腸轉折處發現一枚約3.5cm厘米的亞蒂型息肉,形態似蘑菇。考慮到息肉體積較大,直接門診切除存在出血、穿孔風險,醫療團隊建議住院擇期手術。經充分術前準備,周曉倩主任團隊于7天后實施內鏡下息肉切除術,整個操作耗時不足5分鐘,術中見息肉頂端存在異形血管及線管結構。術后病理報告明確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這是非常典型的結腸癌前病變進展案例。”周曉倩主任指出,90%以上的結腸癌遵循“腺瘤-癌變”的發展路徑,從普通腸息肉演變為惡性腫瘤通常需要10-15年。胡女士的息肉經病理證實已處于癌變早期,但因發現及時,通過手術進行根治性切除,術后1周患者便康復出院,且無需后續放化療。
周曉倩形象地將腸壁比作蛋糕,早期癌癥僅局限于“奶油層”(黏膜層),一旦突破至“蛋糕體”(黏膜下層及更深層),治療難度和預后將顯著惡化。我國自2009年引入內鏡微創治療技術,2014年起全國推廣,目前各大三甲醫院均已熟練掌握該技術,為早期消化道腫瘤患者提供了保留器官功能的微創治療方案。
胡女士的經歷并非個例。周曉倩主任強調,早期消化道腫瘤的典型特征就是“無癥狀”,多數患者直到腫瘤進展至中晚期才出現腹痛、便血等癥狀,此時治療效果大打折扣。該患者生活中無任何消化道不適,可長達10余年的息肉生長卻毫無察覺。
數據顯示,我國結腸癌發病高峰在50-55歲,而從息肉到癌變的漫長周期為篩查提供了窗口期。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近年統計顯示,胃腸鏡檢查中腺瘤檢出率約25%,其中30-40歲年輕人群體檢查比例顯著上升,但50歲以上高危人群仍需動員。
針對公眾對胃腸鏡檢查的抗拒心理,周曉倩詳細解讀了技術進步帶來的變革:目前無痛胃腸鏡可實現“睡眠中檢查”,患者全程無痛苦;該院已篩選出口感更佳的(檸檬味或草莓味等)腸道準備藥物,將傳統3000毫升飲水量降至1500毫升,顯著降低了患者耐受難度。對于檢查中發現的小息肉,該院推行“檢查 治療”一站式服務,避免患者二次準備的痛苦。
談及體檢項目缺失問題,她表示全套胃腸鏡檢查(含麻醉)總費用約1700元,醫保可部分報銷,但因單位體檢預算限制暫未普及。為此,她通過各種媒體平臺持續開展科普宣教,呼吁公眾將胃腸鏡檢查納入45歲以上人群的常規體檢,建議每3-5年進行一次,以實現“發現一枚息肉,預防一例癌癥”的目標。

周曉倩正在和患者交流術后恢復情況。
胡女士在術后回訪中感慨,自己作為醫學背景從業者,竟因僥幸心理忽視胃腸鏡檢查,若非丈夫堅持,后果難以想象。其息肉生長位置緊鄰肝臟,若再拖延1-2個月,一旦癌變突破腸壁,極可能發生肝轉移。她以自身經歷呼吁公眾:“不要依賴癥狀判斷健康,體檢是發現早期病變的唯一途徑。”
該病例的成功診治,不僅展現了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在消化道早癌篩查與微創治療領域的專業水準,更詮釋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級預防理念。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陳亞蘭
編輯 涂涌
二審 劉娟
三審 覃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