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家1全家福”拍攝團第30次啟程,奔赴銅仁市石阡縣龍井鄉狗灣壩村,開啟溫暖送影之旅。歷時7天,團隊走遍4個村民組,為190戶家庭定格了1312張珍貴影像。

白發老人與孫輩的慈愛相擁,返鄉青年與家人的團圓時刻……鏡頭下,每一張笑臉,都綻放幸福的光彩,也無聲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奮斗足跡與時代變遷。

在老人王永成的帶領下,隊員們踏上他曾辛勤耕耘的田間梯坎。“從前這坡上種苞谷,全靠老天爺賞飯。”老人感慨道。后來村里實施“旱改水”項目,他和鄉親們扛鋤開山、挖渠數月,硬是將旱地變成了能灌能排的水田。改變的遠不止土地——鏡頭前,王永成和老伴并肩而坐,一臉欣慰:在項目幫扶下,兩個孫女已走出大山,分別在山東和天津圓了大學夢。


在席成龍家的堂屋,一段塵封往事被隊員的快門聲喚醒。其父席運興曾在上個世紀70年代帶領鄉親們日夜奮戰于湘黔鐵路隧道。面對組織提拔的機遇,他最終選擇了對老屋和老樟樹的眷戀——“鐵路通了是國家強,家里暖了是日子甜。”這句樸素家訓,連同舊屋與新房的對比照片,成為建設者擔當與鄉土溫情的永恒見證。


93歲的席運義老人向隊員們傾訴著歲月滄桑:年少時揣著紅薯翻山越嶺去貴陽謀生,扛貨累得“腰像斷了”;在新中國建設的熱潮中,他咬牙扛起數百斤鋼管,扛起的是“往后的盼頭”。如今,兒孫繞膝的全家福里,他皺紋舒展,盛滿陽光,是對當下山村新顏最深情的贊許。

龍井鄉熙攘的集市上,“免費證件照”攤位前排起長隊。辦醫保的老人、為孩子入學照相的年輕父親、申請養老認證的白發奶奶無不稱便——昔日往返縣城奔波勞頓,如今家門口一步搞定。當細碎的生活需求被溫柔接住,便是時代最可感的溫度。

據了解,“1家1全家福”拍攝團由貴州師范大學學生于2012年自發成立。十三年間,團隊已組織30次拍攝行動,累計為貴州山村萬余戶家庭免費拍攝并打印全家福照片3萬余張。翻動厚厚的相冊,隊長吳杰宸深有感觸:“看見鄉親們把照片揣在兜里、掛在墻上,才真正懂得這些影像不只是留影——它們是串起歲月的堅韌絲線,一端系著過往艱辛的奮斗,一端連著當下真實的幸福。”

光影無聲,卻讓奮斗的尊嚴與時代的暖流在鄉土記憶中永恒流淌。一張張全家福,成為鄉村振興最溫暖的文化注腳,映照著深山小村奔向更美明天的清晰路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聞雙
編輯 班浪
二審 李森
三審 成嘉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