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并火爆“出圈”,迅速橫掃全球AI市場,也令AI賽道再迎“破局”時刻。從海外大廠到國內AI巨頭,紛紛接入DeepSeek,并借助其技術優勢加速打造新品、新功能。隨著AI新時代的大幕徐徐拉開,行業企業如何搶抓機遇?
“AI大模型正朝著多樣化、專業化方向發展,DeepSeek掀起的熱潮對于很多行業的發展都會有極大的助力。”萬興科技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劉江華指出,“DeepSeek的‘開源 低價 蒸餾’新模式是一大創新,為整個AI產業注入了新動能,并改變了AI大模型長期以來‘燒錢競賽’的路徑依賴,將加速AI應用的發展更迭。”
成立二十余年、深耕數字創意軟件領域,萬興科技一直走在AI應用的創新前沿。2023年公司便抓住風口,全面擁抱AIGC技術變革。這一次,萬興科技再度敏銳捕捉到市場先機,深度入局,迅速接入DeepSeek大模型,完成AIGC技術升級的重要一躍。
“行業企業中,我們是業內率先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企業之一,在2月初春節假期期間,我們就已經上線了相關功能。”劉江華說,截止目前,公司旗下萬興喵影、萬興PDF等產品,均已融合DeepSeek-R1大模型相關能力。
萬興科技的“乘風起航”不僅在AI領域。年初,萬興科技董事長吳太兵公開表示,公司堅定擁抱AI,加速拓展海外市場。萬興科技自成立之初便瞄準海外市場,率先進軍北美、歐洲數字創意市場,掘金日本成熟的創作者經濟生態,近年來業務范圍更擴展到中東、東南亞等高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深入貫徹其“全球運營”理念。目前,萬興科技已穩居數字創意軟件出海領軍者地位。
4月27日晚間,萬興科技發布的年報顯示,2024年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40億元。同步發布的2025年Q1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公司營收3.80億元,同比增長6.06%。
抓住AIGC風口,搶占DeepSeek先機
DeepSeek的橫空出世,再掀人工智能熱潮。在劉江華看來,DeepSeek-R1開源推理模型,通過結合大規模強化學習、冷啟動數據、適當的獎勵機制、自進化特性以及高效的訓練算法,實現了深度思考能力突破。
DeepSeek掀起的不只是技術變革,還攪動了AI競爭格局,全球互聯網大廠、AI企業紛紛搶灘布局。面對激烈的競爭,劉江華表示,人工智能企業至少面臨兩大挑戰。其一,企業能否快速搶抓市場先機,接入類似DeepSeek的領先模型,并在產品、服務中快速落地應用;其二,企業如何將DeepSeek與自身業務深度融合,借助該模型構建差異化價值。
“誰能更快速響應技術變革,并敏捷地應對市場需求,將更為重要。”劉江華指出,AI軟件比拼的是場景和市場適配,需以用戶為中心,解決用戶痛點,助力用戶降本增效。
今年2月初,萬興科技已率先完成旗下視頻創意、繪圖創意及文檔創意軟件業務產品與DeepSeek-R1推理大模型的深度適配,其中,萬興喵影桌面端已融合其自然語言理解能力,升級AI寫文案功能;億圖圖示(萬興圖示)移動端基于大模型的深度思考能力,實現AI問答能力進一步提升。
實際上,自ChatGPT橫空出世,AI已成新的時代風口,萬千企業化身逐風者,迎風而上加碼布局AIGC。2023年,萬興科技成立20年之際,AIGC元年也火爆開啟。彼時,ChatGPT發布、大語言模型快速崛起,萬興科技也宣布全面擁抱AIGC技術變革。
但在劉江華看來,萬興科技并非主動追求踩在風口。“風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趨勢,對于企業說,所謂踩在風口上,具體來看也分兩種情況,是提前發現了趨勢,還是趨勢來了之后再去跟著跑?”他說,萬興科技一直堅定看好數字創意軟件產業和視頻創意賽道,且多年深耕,讓公司能夠在風口到來之時乘勢而上。
當下,隨著DeepSeek引發的技術突破,正重塑AI行業格局,推動中國的人工智能生態進入全新階段。對此,劉江華認為,中國的AI生態可劃分為三大層面——底層是基礎設施層,包括AI芯片、服務器等,提供算力等資源;中間是模型層,包括深度學習框架、算法等,提供模型能力、數據服務等;上層是應用層,包括各類AI應用,這是AI生態距離用戶最近的層次,也是生態落地最重要的競技場。
他同時表示,隨著DeepSeek在全球的爆火,中國AI生態正在加速實現三個層次的協同發展。
具體到萬興科技來看,2024年,萬興科技推出音視頻多媒體大模型萬興“天幕”,并積極運用OpenAI、百度、阿里、Kimi、Minimax、Deepseek等外部大模型廠商的優質大模型能力,并持續加強與國內外軟硬件企業的合作聯動,比如英偉達、英特爾、華為云、阿里云、聯想等,持續提升競爭力,助力AI軟硬件生態發展。
出海二十年,持續優化全球化布局
除AI之外,出海,是貫穿萬興科技20年發展歷程的另一關鍵詞。
早在2003年,公司成立之初,萬興科技便瞄準海外市場。公司官網上,董事長吳太兵在致辭中寫道,2003年,萬興科技誕生,推出的第一款數字創意產品(Photo2VCD)便風靡海外。公司從剛起步的單一產品,到如今數十款數字創意軟件與服務矩陣,持續通過內孵外購、生態協同拓寬業務邊界。
在“全球運營”理念下,萬興科技快速進軍北美、歐洲和日本等區域市場。資料顯示,目前,萬興科技在深圳、長沙、拉薩、北京、杭州、溫哥華、東京等地設立運營中心,加速推進全球化布局,業務范圍遍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用戶逾15億。
梳理萬興科技的出海歷程,劉江華認為,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2003年至2010年,萬興科技的戰略是“出海流量紅利驅動,輕量化產品突圍”。出海之初,公司以高性價比工具切入市場,快速迭代,縮短產品上線周期,并借助互聯網營銷將軟件產品賣到全球,實現產品變現,奠定海外收入基礎。
之后是第二階段,2011年到2020年,萬興科技在全球多地設立運營中心,搭建本地團隊,同時借助各國各地區的本地團隊資源,進行產品及市場的洞察、推廣和運營,實現本地化與全球化視野的有機融合。
進入2021年以后,萬興科技的出海戰略步入第三階段——AI技術推進產品智能化。就在去年,公司發布了音視頻多媒體大模型“天幕”,并將其應用到核心產品中。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領域不確定性增加,與此同時,萬興科技步履不停、繼續出海。“我們認為,只要把產品和服務做好、合規經營,挑戰也會變成機會。”面對國際形勢變化,劉江華表示,“就拿當前國際貿易政策波動來說,萬興科技主營業務是數字創意軟件的銷售和服務,主要通過線上渠道,不涉及實體貨物的清關,所以當前的外部格局這些事情對我們沒有直接影響。”
據介紹,萬興科技去年以來正在持續優化全球化布局與資源配置,并加強在政治經濟環境相對穩定、市場潛力較大的地區的業務拓展和投資,同時,與當地的合作伙伴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應對市場風險和挑戰。
劉江華介紹,近年來,萬興科技在加速布局歐美主流市場外,也在積極探索和布局新興市場。今年2月,萬興科技亮相中東科技展 LEAP2025,搶抓沙特等全球新興市場機遇。此外,還加大了對東南亞、非洲等區域的發展中市場的關注和投入。
“新興市場雖然規模不如歐美主流市場,但是增長潛力較大,同時,具有較好的結構性機會,未來前景可觀。”劉江華認為。
AI商業化突破,業內看好萬興科技增長潛力
當前正值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季,行業龍頭企業的業績答卷備受期待。
聚焦人工智能領域,AI應用端落地進入加速滲透階段,AI企業正在經歷從“燒錢投入”向“自我造血”的質變過程。在此背景下,部分行業企業的業績階段性承壓,公司研發費用等成本均有所增長。
據披露,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研發人員占比約54%,研發費用4.42億元,研發費用率為30.73%,公司持續構建以AI大模型為底座、以視頻創意為核心的數字創意產品矩陣,提升競爭力。
拉長時間來看,萬興科技的研發投入已連續五年增長。年報顯示,2020年至2024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19億元、3.28億元、3.48億元、4.03億元和4.42億元。
對科技型企業而言,如何平衡研發與營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萬興科技有自己的見解。劉江華說,大力投入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是公司堅持長期主義之舉。
“我們同樣也努力追求長期與短期發展的平衡,但在未來的巨大發展機會和短期盈利之間,我們堅信,堅持長期主義是當下最正確的選擇。”他說。
他同時表示,萬興科技對公司及數字創意軟件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技術的快速演進和各類廠商的加速入局無疑加劇的競爭的激烈性,但也恰恰證明了市場的旺盛需求和潛在機會。萬興科技正持續通過研發、通過夯實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競爭力和用戶滿意度,同時極抓住新當前技術進展的AI應用機會,多形式多產品創新,通過技術 產品 數據實現產品優勢突破。此外,劉江華還提到,公司將持續提升經營效率,視經營發展情況,適時通過分紅等方式回報廣大股東。
業績報告顯示,公司核心業務視頻創意收入9.61億元,占比軟件收入67.06%,總付費用戶數同比增長超20%;繪圖創意業務總續費銷售額同比增長超50%;文檔創意云端產品HiPDF收入同比增長超40%。
AI商業化方面也有突破進展。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全年AI服務器累計調用超5億次,全年AI原生應用收入約6700萬元,同比增長超100%。2025年一季度,公司旗下文檔創意軟件萬興PDF/Wondershare PDFelement的云端AI服務調用量顯著增長。
對于萬興科技的業績增長潛力,市場普遍較為看好。
中信建投在研報中稱,隨著萬興科技積極擁抱 AIGC 技術升級大趨勢,重視產品和技術創新,逐步實現AI商業化落地,公司經營表現有望重回高增長區間。
銀河證券表示,萬興科技AIGC持續創新升級,打磨與強化產品競爭力。一系列創新展示了公司在AI技術應用上的深度和廣度,體現了公司在提升產品競爭力和滿足市場需求方面的積極努力,隨著AIGC應用的持續滲透,長期空間可期。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