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蕊 通訊員 胡琪 王瑩
在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腎內科的病房里,兩面鮮紅的錦旗格外醒目,上面“醫德高尚醫術精,關愛病患暖人心”“微笑親切熱忱服務,主動關愛勝似親人”的金色大字,訴說著一段關于生命、信任與堅守的故事。錦旗的主人是一名74歲的退伍老兵,一位在病魔纏身時仍不失軍人風骨的老人,他與腎內科醫護團隊共同演繹了一場從絕望到希望的生命接力。

風雨飄搖:多病纏身的老兵遭遇“心腎劫難”
老兵的人生曾如鋼槍般挺拔——年輕時投身軍營保家衛國,退役后雖被冠心病、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困擾,卻始終保持著軍人的硬朗。然而,2025年初,命運的考驗再次升級:一年多前發現肌酐升高,2月前左足清創術后雙下肢水腫如“灌了鉛”,胸悶憋喘讓他連穿衣都氣喘吁吁。5月14日入院時,他的肌酐已飆升至341.9μmol/L,估算腎小球濾過率僅14.39ml/min,BNP超過5000pg/ml,雙肺布滿濕啰音,左下腹造瘺口膿性分泌物滲出,骶尾部及雙足布滿壓力性損傷,“慢性腎臟病5期、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Ⅳ級”等診斷赫然寫在病歷上。
“我這輩子啥苦沒吃過,可這水腫讓我連床都下不了,活著還有啥意思?”老人攥著被角的手青筋暴起,渾濁的眼睛里閃過一絲絕望。他曾是戰場上的勇士,卻在病魔面前第一次感到無力——透析治療時反復低血壓、肌鈣蛋白飆升至1.38ng/ml、APTT延長至180秒的凝血危象、左足傷口感染化膿……多重危機如同戰場上的“連環雷”,稍有不慎就會引爆生命的底線。
精準施策:多學科聯手編織“生命防護網”
“老兵為國家扛過槍,我們要為他扛過病!”腎內科房娜主任醫師帶領團隊立下“軍令狀”。面對老人“心腎綜合征”的復雜局面,醫護團隊制定了“分階段攻堅”方案:
第一階段:打通生命通道。5月23日,在超聲引導下為老人行右股靜脈置管,建立透析通路。首次透析時,老人血壓驟降,團隊立即調整致治療方案,逐步增加超濾量,同時用藥物“雙管齊下”,配合糾正低蛋白血癥的治療,雙下肢水腫逐漸從重轉輕。
第二階段:破解凝血困局。當纖維蛋白原不斷降低時,老人因擔憂風險拒絕輸注凝血因子。醫護團隊每日監測凝血功能,將抗凝方案切換,既保證透析管路通暢,又避免消化道出血,最終纖維蛋白原也逐步恢復。
第三階段:守護心肌防線。6月6日,老人突發心肌梗死。心內科緊急會診,在血小板降低的高風險下,精準調整抗血小板方案,配合擴張冠脈,使胸悶癥狀逐漸緩解。
第四階段:重建生活信心。護理團隊每日為老人進行壓瘡換藥、造瘺口護理,營養師定制“低鹽低脂糖尿病優質蛋白飲食”,心理疏導小組用“老兵故事分享會”喚醒他的斗志。當老人恢復食欲、自主活動時,眼角的皺紋里終于漾出久違的笑容。
老兵禮贊:錦旗背后的醫患情深
6月20日,老人出院當天,特意讓家屬送來兩面錦旗。“我這輩子敬過無數個禮,這個禮要送給你們!”他顫抖著軍姿,向醫護團隊致以標準的軍禮。此刻的他,各項身體指標持續好轉,睡得好吃得下,也能獨立完成透析前的準備工作。
“老人的康復也是多學科協作的成果。”宗煜副主任醫師翻開病程記錄,“從CRRT到普通透析的過渡,從抗凝到抗血小板的平衡,每一步都像排雷。”而護士長記得更細:“老人長期臥床,左足因為動脈閉塞而潰爛,需要每日護理,老人自己非常很堅強,對抗病魔的意志非常強烈!”
如今,老人每周三次規律來院透析,每次都會和醫護人員聊聊當年的軍營往事。那面錦旗在陽光下閃耀,不僅是對醫術的褒獎,更是對醫患之間“以心換心”的最好詮釋——當白衣戰士用專業與溫情為老兵筑起“生命堡壘”時,老兵用堅韌與信任回敬以最珍貴的“軍功章”。這或許就是醫學的真諦:在疾病的戰場上,唯有醫患并肩,方能奏響生命的凱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